2025百里负米读后感(精华4篇)。
百里负米读后感 篇1
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,我最喜欢的是《二十四孝图》。其实,《二十四孝图》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,原本该是很感人的。只可惜,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,涂脂抹粉,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。就如同一个女子,任凭她再怎么美丽,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,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。其中,我印象最深的是对《郭巨埋儿》的描写。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。鲁迅先生在《旧事重提》中说: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。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《二十四孝图》。其中最使我不解,甚至于发生反感的,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。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,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,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、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,若父亲真当了孝子,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。不是让谁照著学,而是一点,让大家明白,父母给予我们生命,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.的父母,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,但要学习这种文化,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。
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,借用的是,卧冰求鲤,的故事。《晋书·王祥传》说他后母常欲生鱼,时天寒冰冻,祥解衣将剖冰求之,冰忽自解,双鲤跃出,持之而归。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,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。子路,姓仲名由,孔丘的学生。他服侍父母时,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,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。鲁迅在前文已说过,学子路负米并不难,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。这里讽刺*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,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,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、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。
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,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,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、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,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、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。
百里负米读后感 篇2
弃官寻母
朱寿昌生性聪颖,27岁便中进士,步入仕途。然而,他自幼与生母刘氏离散,五十年间杳无音信。为寻母,寿昌四处求问,日夜思念,言谈间常泪流满面。后在佛寺烧香祈祷,并依佛法灼烧自己的背和头顶,以示诚意。终于,宋熙宁初年,寿昌听说母亲可能流落陕西一带,遂辞官刺血书写《金刚经》,与家人辞别,只身前往陕西寻母。
经过千辛万苦,寿昌终于在同州找到了已过七旬的生母。原来,刘氏改嫁党氏,又生了几个孩子。寿昌把党家人一并接回家中供养。这一动人的母子重逢故事传到宋神宗耳中,他敕令寿昌复任原职。寿昌的孝心也得到包括苏轼、王安石在内的许多文人墨客的赞颂。
寿昌仕途顺遂,历任多职,最后官至中散大夫,享年七十。他一生勇於行义,照顾遇难者,过世后,白鹊常结群集于他的坟墓之上。寿昌忠孝两全,是宋代罕见的典范。他舍弃荣华富贵,千里寻母的感人事迹,在当时轰动一时,成为千古佳话,对后人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。
百里负米读后感 篇3
单衣顺母
孔子弟子闵子骞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,父亲迎娶了后母,后母生了两个儿子。冬天,后母给自己儿子穿的是厚厚的棉絮,而给闵子骞穿的是芦花填就的棉衣。
一天,父亲让闵子骞驾御马车,他因体寒发抖,不小心将缰绳掉落到了地上,父亲鞭打他,把衣服打破了发现了衣服里面的芦花。
父亲得知缘由,想要休掉后妻。
闵子骞恳求父亲说:“母亲在,只是我一个孩子受冷,母亲不在,却有三个孩子挨冻。”
后来继母知道了,从此改过。
百里负米读后感 篇4
《二十四孝图》是我在《朝花夕拾》中印象最深,感触最多的文章,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鲁迅先生在小时候阅读《二十四孝图》时的感受。《二十四孝图》是一本宣扬封建孝道的书,但书中的故事真让人匪夷所思。像其中的《哭竹求笋》,在我看来似乎有些不太真实,因为万物都有它的生长规律,怎么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呢;像《卧冰求鲤》,一个人光着身子躺在冰上,无异于一种轻生,恐怕鲤鱼未到,人先冻死了;像《郭巨埋儿》,埋儿养母,看上去很有孝心,实际上却有违人性,违背了当时倡导的儒学;还有《老莱娱亲》,一个老人去装扮成一个小孩,想想都令人感到肉麻和恶心……这些让人不得不“佩服”的孝道令人发指,让人觉得“孝”是多么难啊!
“百善孝为先”,人人都想做一个孝顺的人,可是“孝”真的很难吗?我认为孝其实很简单。在家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,也算是一种孝;与父母说说话,聊聊天,也算是一种孝;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念父母,给父母送去一份问候与祝福,多回家陪陪父母,也算是一种孝……孝的方式多种多样,谁说一定要做出一件大事才能证明孝,其实从一些小事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心意。
我在电视上曾看到过一则新闻,令我十分感动。在一个小乡村里有一位老人,他的五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,他每天只能与他的老伴相依为命。有一年冬天,他的老伴去世了。老人生了一场大病,生活都没有办法自理,整天都在胡思乱想。五个儿子请假回去看望老人后,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:调回本地工作。他们每天晚上轮流照顾老人,陪老人说话吃饭,五年都没有断过。老人的病渐渐好了,没有请医生,也没有用药,人们都说这是孝的力量。
孝不需要惊天动地,孝顺停留在纸面或口头上真的很容易,但这样的孝是没有重量的。兄弟五人轮流陪伴父亲,五年从未间断过,令我不仅仅是佩服,更多的是感动。这种坚持,是一种爱的传递,温暖感人。孝心无关大小,不含深浅,只要用心去做了,就值得我们去尊重他们。
-
想了解更多【百里负米读后感】网的资讯,请访问:百里负米读后感